游客发表

他用一首诗,写清了什么是孤独,每一句都妙传千古

发帖时间:2024-04-29 04:07:29

他用一首诗,写清了什么是孤独,每一句都妙传千古

一朵女子,用首风轻云淡

欢迎关注槐序,诗写这里有最美古诗词

......

- 何谓孤独? -

...

一个人的一生中,总会遇到这样的每句时刻,你的都妙内心早已兵荒马乱、天翻地覆了。传千

可是用首在别人看来,你只是诗写比平时沉默了一点,没有人会觉得奇怪。孤独古

这种战争,每句注定单枪匹马。都妙

所以说,传千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用首感同身受,要另一个人也理解你,诗写除非他也有着同样的孤独古经历。

即便这样,他的眼泪也是为自己而流。

就像有时候你特别想找个人谈一谈,告诉他关于你的一些故事,可是到最后你会发现,有些事是不能告诉别人的,有些事无法总结成语言来表述,有些事即便你说了,别人也未必理解。

我们都是慢慢学着长大,习惯了把委屈藏在心里,尝试着把自己当朋友,最后做一个波澜不惊的人。

这就是孤独。

孤独从不美丽,孤独只有两种可能,要么是你太优秀,要么就是从未有人走进过你的心里。19岁时我和父母吵架,去便利店红着眼狂吃冰淇淋时,收银员只是随手递给我一包纸巾,我就能哭得稀里哗啦。

我落泪不是因为被她理解,而是她知道有些委屈藏在心里,一定是不好受的。

所以人在陌生的人群里,从来都不会感到孤独,真正的孤独永远来自于那些你最在意的人,你一度以为他们的心会离你很近、很近。

但是最终你会发现,怀抱代替不了灵魂的相拥,这是他们永远都不会明白的一点。

唐末五代的时候,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王贞白,他有一首诗第一次读我就爱上了。

那也是我第一次在陌生的古人身上,觉得自己被理解了。

- 一个落魄的诗人-

王贞白,一个不算顶尖却偶有佳作的诗人。

善学,少年曾有诗:读书不觉已春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。

没错,这个“金句”是他的。

早年王贞白曾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读书,业成时写下了《白鹿洞》两首。

20岁时,王贞白出山去长安参加科考,一试及第。

但当时有人认为本次科考有人舞弊,市井间议论纷纷,于是他又经历了复考和殿试,但王贞白均中甲科。

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,长安城108坊,坊坊都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。

然而,三番两次筛选才中进士的王贞白,突然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。

他没有在京城等封官,而是只身一人跑到了塞外,毫无征兆地参了军,并在那里度过了7年的征伐生活。

想来,王昌龄也才仅仅在塞外游历了三年。

28岁时(公元902年),王贞白在成为一个边塞诗人后,回朝复命获秘书省校书郎,大诗人郑谷替他感到惋惜,作诗抚慰:殿前新进士,阙下校书郎。

王贞白却说:愿同指佞草,生向帝尧前。

此时黄巢军早已攻破长安,幸得朱温叛降才得以收复,唐王朝已经摇摇欲坠,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王贞白是一个真正关心家国命运的人。

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,面对着朝廷的腐败,以及官场的尔虞我诈,王贞白在唐昭宗赴岐山狩猎之时,愤然归隐,从此再未入仕途。

而这一年,他才35岁,正值壮年。

归乡后,王贞白并没有享受安逸的生活,而是开办了“山斋书舍”教书育人,常与罗隐、方干、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,号称“江西四大诗人”。

83岁时,王贞白安然离世,朝廷敕赠王贞白为光禄大夫“上柱国公”封号,建立“道公祠”,葬于广丰区城西门外城壕畔。

在江西上饶,至今仍有王贞白的故事在流传,后人为了纪念他,在他曾经讲学的地方创办了中学,甚至有“王贞白品牌文化”。

- 王贞白的诗-

....

谁唱关西曲,寂寞夜景深。一声长在耳,万恨重经心。

调古清风起,曲终凉月沉。却应筵上客,未必是知音。

—— 出自王贞白的《歌》

这首诗是王贞白游历塞外从军时所作,故又称《凉州行》,诗人以“歌”为题,自然写得就是一位抚琴而唱的歌者。

曲悲人孤寂,塞外凛长风。

诗文大意为:

是谁在暗夜里吟唱着关西悲凉的小曲,使得寂寥的夜色变得更加迷离。这一声声的曲韵入得耳畔,让曾经的往事再一次在心头重现;

古老的调子伴随着清风而起,曲终时边塞的冷月刚好沉下去。但是宴席上为此曲叫好的宾客,却没有一个是知音人。

这首诗没有“大红”的确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,作为边塞诗而言,诗中的景象、意境、运笔都堪称上佳。

在首联“谁唱关西曲,寂寞夜景深”中,诗人交代了背景,漠北空旷广袤的土地上,突然响起了关西曲风,为朦胧的夜色增添了寂寞之感。

为何会寂寞?

行军在外,秣马厉兵、枕戈待旦,每个人都会思乡,但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是没有直接叙写,而是在颔联中一笔带过“一声长在耳,万恨重经心”,可诗人依旧没讲这“万恨”是什么恨?

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力,甚至能联想到自己曾有过的经历。

可仔细想想,这种“愁绪”很泛泛,可能只是在家乡时,门前柳树下与饮酒聊天的片段。这种漫无边际放飞的回忆,与荒芜的戈壁相映衬,更给人飘渺之感。

颈联“调古清风起,曲终凉月沉”这两句,诗人又把思绪拉回现实,张弛有度。凉月清风、古调悠悠、曲终人散、星月西沉,为塞外军营中的凄凉异景。

尾联“却应筵上客,未必是知音”中,随着琴音戛止,气氛又活跃起来,当是有人在宴请宾客,而抚琴之人可能只是一位寻常的歌女(营妓),这在唐、宋是官方允许的,隶属乐籍。

越喧嚣越寂寞,越热闹越孤独,此为一种常态。诗人在这里写得很微妙,其实他是听懂了曲中意的,说明歌女是有知音人的,奈何身份有别,或者诗人无意于这种社交,所以只能任由她和他放肆这种孤独。

也就是说,两个孤独的人并不能相互慰藉,俨然两个失恋的人在一起喝酒,并不能彼此治愈一样。

他们只能更伤感,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:这种战争,注定单枪匹马。

故,王贞白这首诗写得极好,他的孤独不叫人压抑,反而让人遐远,甚至更愿意沉醉在这种古曲悠悠、西风凉月的氛围里。

- end -

    热门排行

    友情链接